瑰麗精美話蜀繡
發布日期:2016-09-14 10:48:32 訪問次數:2019

又稱川繡,主要產于成都,以軟緞和彩絲為原料,技法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商周時期。3000多年來,蜀繡與蜀錦猶如一對明艷照人的姊妹花,完美地詮釋了“錦上添花”的妙義,為富足的錦官城更添幾分溫柔美麗。
女工之業 覆衣天下
漢以前,刺繡主要用于帝王和貴族的衣裳。王充在《論衡》中說:“之師,能縫惟裳。”衣因繡而尊,絲帛必須“加五采(彩)之巧,施針縷之飾,”方顯珍貴。據《輿服志》記載,刺繡的等級之分十分嚴格,只有國君服裝才能以五色繡之,謂之“典章興矣”(《舊唐書》)。周代則以繡“文繡”區別以葛布與絲帛為原料的繡品。《史記》載“楚莊王有所愛馬,衣以文繡,置華屋之下。”絲織繡品在那時是極為奢侈罕見的,糊涂君王此舉,自然引起天下布衣的公憤,遭到譴責。而玄宗時期的宮廷中,為楊貴妃一人織造奇錦、刺繡衣裙的工人竟多達700余人。
自產生以來,就以其精美、昂貴、珍稀而成為上流階層的專寵,只有帝王將相才有資格享有。迄今發現最早的蜀繡遺跡,就是廣漢“三星堆”遺址中出土的一具青銅塑像,留存的服飾上有明顯的雙龍圖案。據鑒定,所塑銅像為古蜀君王,服飾上的龍紋為蜀繡。
蜀地自古絲織業發達,的發展便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之蜀女的心靈手巧,所以到西漢末蜀地已是“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后漢書》),成為全國聞名的錦繡之都。成都人揚雄在《蜀都賦》中就講到,在成都隨處可見“若揮錦布繡”,“揮肱織錦”,“展帛刺繡”織錦刺繡的繁榮場面。蜀繡雖源自民間,但作為工藝,在當時很是稀罕,是奢侈品,受到朝廷官府控制。漢朝政府專門在成都設立“錦官”來管理。《華陽國志·蜀志》中也將蜀繡和蜀中其他物產,如璧玉、金、銀、珠、碧、銅、鐵、鉛、錫、錦等,皆列為“蜀中之寶”。漢末三國時,蜀錦蜀繡更是作為蜀國極為重要的物資,同魏、吳之間進行頻繁的經貿往來。
織紋錦繡 窮工極巧
錦繡之都的富麗繁華,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隋唐時史稱“成人多工巧,綾錦雕縷之妙,殆牟于上國”(《隋書·地理志》)。文人們也紛紛盛贊蜀繡:“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李白《登錦城散花樓》);“桑麻接畛余無地,錦繡連城別有春”(王安石《送復之屯田赴成都》)。由于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和成都人好華服美食的風尚,民間富裕人家多衣錦繡,“新貼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溫庭筠),“錦浦春女,繡衣金縷,霧薄云輕”(韋莊);“后園里看百花發,香風拂繡戶金扉”(毛文錫),蜀繡制品幾成那個時代富有女子身份的標志。
唐代末期,南詔進攻成都,掠奪了大量金銀、蜀錦、蜀繡,還有大批蜀錦蜀繡工匠,蜀繡技藝于是被帶到滇南。
宋代,享樂之風更盛,刺繡的需求量大增,極大地刺激了蜀繡的發展。《全蜀藝文志》卷三十四中述:“織紋錦繡,窮工極巧。”《皇朝通鑒》卷十三載述:“蜀工富饒,絲帛所產,民制作冰、紈、綺、繡等物,號為冠天下。”古蜀繡品因不易保存而極少傳世,今西南師范大學藏有一幅“北宋蜀繡雙冠圖片”,綾質,整幅繡品高44厘米,寬30.7厘米,繡有兩株雞冠花,水草水波紋,一只雄雞在孤島上昂首展翅高鳴,雖歷時近千年,依然栩栩如生,十分精美。
傳說穆桂英,史載秦良玉。明代秦良玉錦袍可謂蜀繡極品,堪稱蜀錦和蜀繡完美結合的典范。秦良玉,四川忠縣(現屬重慶)人,石柱宣撫使馬千乘之妻,善騎射,饒膽智,兼通詩翰。夫亡,良玉代領其軍,號稱白桿軍。后因勤王有功,封一品夫人,晉爵為忠貞侯。崇禎皇帝特在平臺召見,賜一品服、彩幣羊酒,并親自賦詩四首褒獎。其一寫道:“蜀錦征袍手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一品服共兩件,其一為藍緞金繡蟒袍,胸背襟袖均并金刺繡蟒紋,又間彩繡萬福、如意、云紋、寶相花紋等;另一為黃緞金繡花蟒鳳衫,除蟒紋,胸背又繡雙鳳,裙腳彩繡壽山福海,空白間繡彩云。清王培荀《聽雨樓隨筆》特作《秦良玉錦袍歌》:“……宮錦歸來撫戰袍,鏤金錯繡皆天澤……錦袍樂府蠻女唱,弓衣合繡都官篇,”贊嘆錦袍巧奪天工的刺繡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