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文化 振興蜀繡
發(fa)布日期:2016-09-14 11:17:18 訪問次數:1743
天府之國,人杰地靈。
三千多年前,川西平原的古蜀人在繁衍后代,發展生產的同時,創造了燦爛的古蜀文明,其中包括巧奪天工的技藝。
三千多年來,難以計數的刺繡藝人以辛勤的勞動和非凡的智慧,傳承歷史,傳承文化,留下了眾多的精品,并逐漸形成(cheng)了具有濃郁(yu)地(di)方(fang)特色(se)的針法技藝。這些針法技藝世代相傳,大約在清朝末期躋身于“中國四大名繡”之列,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三千多年中,曾經歷了兩漢、唐宋、明清三個繁榮期,曾被喻為“蜀中之寶”,曾被贊為“窮工極巧”,刺繡之鄉成都城郊曾出現過“揮肱織錦、展帛刺繡”的恢宏場面。建國后,位于杜甫草堂側的成都蜀繡研究所也曾出現過精品薈萃、繡女如云、外賓川流不息的輝煌場景。記憶令人陶醉。
三千多年后,市場經濟席卷華夏,蜀繡難以置身于桃花源中。機繡代替手繡,被套淘汰被面,蜀繡事業面臨窘境:經營困難、人才流失,高精技藝后繼無人。有近半個世紀歷史的成都劇裝廠、成都皇漢繡莊、先后退出歷史舞臺。蜀繡被列為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往昔風光不再。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回到民間的蜀繡藝人們奮發圖強,創辦實體,招收學員,研究刺繡技藝,培養青年繡工,開發新產品,期望重振蜀繡輝煌。以工藝美術大師孟德芝為代表的資深藝人正在開拓出一條將市場經濟與發展蜀繡相結合,在市場經濟中傳承蜀繡技藝的新路子。她們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她們努力的結果必將為四川傳統工藝的繁榮做出新貢獻。
三千年后的今天,蜀繡正在形成百花爭艷的新局面。的又一個春天即將來臨。我們期望,刺繡藝人們繼續堅持、守望。我們相信:
待到山花燦漫時,她在叢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