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錦《老成都》蓉版《清明上河圖》
發布日期:2016-09-09 16:18:33 訪(fang)問次數:2144

6月29日(ri),省嫘祖(zu)蜀(shu)錦蜀(shu)繡研究(jiu)開(kai)發中心傳(chuan)出消息,該中心正策(ce)劃和有關單位合作(zuo),將7個畫家繪制的(de)《老成(cheng)都》織成(cheng)80米左右長的(de)蜀錦(jin)工藝品。據了解,這幅成都版《清明上河圖》,將用國內最先進的數碼技術結合蜀錦工藝織就。傳統的蜀錦織造技藝,開始和現代技術融合。
觀點交鋒:是否“李鬼”?
“市面上打出名號的不全是蜀錦,用數碼技術生產的不應該叫蜀錦。”一位制作蜀錦30多年的老師傅憤憤不平地對記者說。在她看來,數碼錦和蜀錦完全是兩回事。
為弄清蜀錦和數碼錦的不同,記者走訪了幾家工藝品店。店中,出售的織綿工藝品都標注著“蜀錦”,看不出和平常的蜀錦產品有啥差別。但是,老師傅一口氣列出了十多處不同。比如,數碼錦經緯線都用染色蠶絲,蜀錦只有經線用染色蠶絲;蜀錦織物采用斜紋、梭子引緯,數碼錦采用平紋、箭桿引緯……蜀錦老師傅氣憤不已:這哪里是蜀錦?據記者了解,我省現有的三家蜀錦企業,對數碼錦也都不認同。
但也有研究蜀錦的專家告訴記者,雖然數碼錦和蜀錦有差異,比如說數碼錦立體感差些、平面感好些、織得更精細,但不能就此說數碼錦是“李鬼”,這只是織錦工藝和技術的一種發展和創新。
市場萎縮:技術落后
調查中,專家告訴記者,由于我省生產蜀錦的織機全部加起來只有20臺左右,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都明顯落后,只能生產錦畫工藝品。現在四川市場上銷售的標明蜀錦的產品,很大部分來自浙江,四川的裝飾錦市場,90%被浙江織錦占有。
成都市蜀錦工藝品廠銷售經理馬體勝證實,他們廠里有10臺電動織機,生產量不大,一般是客戶的訂單下多少就生產多少,平時零散生產一些錦畫。去年蜀錦工藝品的年銷售額有70多萬元,今年預計達到100萬元。胡光俊說,除錦畫工藝品外,蜀錦衣料、蜀錦床上用品、蜀錦窗簾等的市場需求都很大,但蜀錦企業的生產能力,已經遠遠跟不上市場的需要。
在蜀錦裹足不前的時候,傳統杭錦卻積極轉變生產方式,引進先進技術,發展現代織錦,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集群。在浙江,每天有五六萬臺織機同時開動,從全自動織機到無梭織機,從電子提花織機到數碼織機,既生產裝飾織錦,也生產日用織錦,各種產品應有盡有。僅杭州市余杭區,織錦產業的年利潤就達122億元;海寧市轉攻大提花裝飾物織錦市場,憑此一項年利潤就上億元。
蜀錦保護:變與不變
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常務理事王君平研究蜀錦近30年,他認為,蜀錦織造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得到保護,但這并不影響作為產業的蜀錦推陳出新。他告訴記者,2000多年前就誕生的蜀錦,走到今天并非一成不變。“宋代蜀錦絕不同于漢唐蜀錦,明清蜀錦又不同于宋代蜀錦,每個時代的蜀錦都會依據社會的變化而改變。”
王君平認為,蜀錦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推動產業形成是極大促進;而產業的大發展,也可以更加有效實現對傳統技藝的保護。“魚”和“熊掌”,完全可以兼得。(記者陳四四)